过去三个季度,外贸并没有被复杂环境拖住脚步,而是把“稳中向好”变成了节奏感更强的增长曲线。总量达到33.61万亿元,同比增长4%,而且是“逐季抬升”的4%——一季度增速1.3%,二季度4.5%,三季度再提到6%。这不是偶然的跳跃,而是连续8个季度同比增长的延续。9月单月进出口达4.04万亿元、同比增8%,出口和进口也实现连续4个月“同向为正”。当增长成为一种可复用的“动作记忆”,抗压就有了可被验证的逻辑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的亮点。出口端的韧性在数据里极具说服力:前三季度出口19.95万亿元,同比增长7.1%,延续了连续8个季度的增长势头。进口端仍承压,13.66万亿元、同比微降0.2%,但降幅较前8个月收窄1个百分点,显示内需修复在路上。这种“外热内暖”的组合,为后续内外循环的互相强化预留了空间:外部订单抬升带来利润与就业,反过来托住消费与投资。
韧性从哪里来?其一是“含新量”的提升。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1.9%,对整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,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达到54.9%,风电产品出海提速。技术、质量与品牌正在形成合力,从“能卖出去”向“被指定买”转变。其二是主体结构的优化,民营企业进出口19.16万亿元、同比增长7.8%,占比升至57%,并已连续22个季度同比增长。灵活、高效、更贴近市场的主体,正在给外贸曲线提供更好的弹性模量。
当然,外部不确定性仍在叠加,四季度还要与高基数“较量”。要稳住势头,关键是把“惯性”转成“势能”:继续扩大高技术与绿色产品的供给优势,打磨交付与服务能力;推动内需恢复与进口结构优化,巩固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循环;用更精细的风险对冲来守住现金流与订单。把增长做成习惯,就能把复杂做成可管理。